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迎來首次擴圍
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方案》的印發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工作進入實施階段。
裴曉菲說,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是碳排放大戶,年排放量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此次三個行業納入碳市場管理后,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而且有利于以市場機制,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和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推動三個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碳定價機制正在形成
碳市場是國際通行的氣候治理政策工具。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上線交易,是目前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經過近四年的發展,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制度體系日趨完善,數據質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場為核心的中國碳定價機制正在形成。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就《方案》答記者問時表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仍處建設初期階段,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市場當前僅覆蓋了發電行業,參與主體高度同質化導致市場活躍度低,市場機制作用未充分發揮。擴圍工作滿足了我國發展完善碳市場的現實需要,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構建碳減排激勵約束機制新局面。
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僅覆蓋了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00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是碳排放大戶,年排放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以上。此次擴圍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將達到60%以上,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擴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類。”裴曉菲說。
明確三行業配額分配思路
前述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擴圍工作,從2023年4月起,組織近60家單位積極參與擴圍專項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夯實了擴圍的數據基礎、制度基礎和硬件基礎。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就緒。“經評估,綜合考慮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產業發展情況、減污降碳貢獻、數據基礎、應對國際碳壁壘等因素,明確將鋼鐵、水泥、鋁冶煉作為首次擴圍的行業。”這位相關負責人說。
生態環境部將按照“邊實施、邊完善”的思路,分兩個階段推進三個行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其中,2024至2026年度是啟動實施階段,2027年度以后是深化完善階段。
上述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啟動實施階段,以夯實碳排放管理基礎、推動企業熟悉市場規則為主要目標,重點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監管,提升企業履約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協同推進化解過剩產能作用有效發揮,碳市場功能作用初步顯現。
對于三個行業的配額分配問題,上述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環境部將繼續采用基于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額。其中,2024年度鋼鐵、水泥、鋁冶煉企業獲得的配額量等于經核查的實際排放量,所有企業均無配額缺口,無需支付履約成本。2025和2026年度各行業配額整體盈虧平衡,根據碳排放強度績效設置調節系數上下限,將所有企業配額盈缺率控制在較小范圍內,不會對行業企業發展產生收縮性效應。